金門牛的『後頭厝』
圓頭回到自己的家鄉-珠山村,再次開了牧場。
這也是在民國76年時剛剛開始接觸酒糟牛,養了29頭牛的地方,再次啟動酒糟牛養殖,不僅僅是養牛,還有更大的目標是幫助酒糟牛產業永續經營及教育酒糟牛生態代代相傳在金門島上。
圓頭之所以創辦圓頭農牧,就是要幫助金門農畜牧產業,當農民的後盾。
初期透過加工製造有身分證的肉乾,採用地區肉品,緩解肉品滯銷、價格低迷問題,保價收購牛肉、豬肉至圓頭肉乾工廠加工、圓頭餐廳料理,達到產銷調節平衡。
原以為不會再開設牧場,只要鮮肉收購就能夠讓農民有穩定銷路,然而圓頭深知這只是現階段任務。以永續考量,未來即將面臨的『牛農世代斷層』才是大問題。
目前多數農民年事已高,利用閒暇時間,每天清晨及傍晚至少2趟餵養酒糟、草、水,還要隨時照顧牛隻健康、起居。養殖環境大多缺乏機具、牧場規劃,過程相當耗費體力。
並且近年牛隻價格、出口政策不穩定,新世代相對沒有接班誘因,不過牛隻不易轉手,原本是休閒的日常,可能變成牛農的負擔。
圓頭因此決定回到家鄉珠山村,整理了小時候隨爸爸種田的田地,從養殖了20多年的牛農阿伯手中承接了第一批82頭牛。
未來圓頭肥育場將作為金門牛的『後頭厝』,只要牛農有需要,圓頭就在,給農民信心,無後顧之憂的開心、健康養牛。
金門牛農的後盾
近年來,所有的畜牧業都經營得很辛苦。加上因為疫情原物料齊漲,因此我們希望追求「共同利益最佳化」。
如此一來,圓頭保價收購肉品做溯源肉乾之外,連同牛隻都有收購平台,能夠更頻繁有效地雙管作為農民的後盾。
圓頭也將在牧場做專業肥育,養成獨有的軟肉牛,讓消費者吃到好牛肉,讓金門牛肉品牌、品質正向循環。
圓頭牧場地理位置
金門縣 珠山村(山仔兜)
大家有看過很久以前養牛,有一種飼養方式,牛在牧場裡是不移動的。這些牛乖乖的一個個站在自己的欄位內,前方栓了根繩子綁在欄杆上。每天會有乾淨的水和牧草放在他們面前。他們的生活和移動範圍,就在這根繩子綁定的旁邊,一輩子無法離開。
後來人們認知到,這樣牛在無法走動的狀態下,是一種自由的剝奪,對於牛的健康不好,也可能有心理的影響。
國外使用放牧飼養牛在戶外空間太大也是不易管理的,如果超過放牧區,會有頸圈的電擊提醒。開闊的戶外環境,在涼爽的秋天是舒服的季節。但如果到了雨季和炎熱的乾季,在澳洲幾千頭幾萬頭牛在戶外因為乾旱被渴死或是被淹大水沖走的新聞幾乎年年都有。
「放牧很天然」成為了不想花成本管理的最佳藉口。在戶外,環境複雜,沒有遮蔽的烈日曝曬、地上的小碎石塞入蹄縫、瘋狂的蚊蟲、體內體外各種寄生蟲、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對肉牛都是致命傷害。
所以,什麼是最好的養牛方式?室內就好,或是放牧更佳嗎?沒有人真的知道。但總要有人領頭追求進步不斷嘗試更好的做法。
圓頭肥育場全場採『圈養放牧』,牛隻以成牛為主,週邊大草原,讓牛有足夠運動和草量,每天都要放牧2小時。
經過我們的繁殖、肥育,安格斯+黃牛配種,讓原本體型比較小的黃牛,帶有安格斯肉牛基因,長肉率和骨骼都更好。
成長階段分為『成牛肥育』、『育種』、『繁殖』,牧場周邊有大片草原,每日定時放牧讓牛隻攝取充足纖維質與運動量,搭配定量酒糟餵養,均衡的飲食與作息,使牛隻自然養成適中的油花、肉質。
牛好肉好人才會更好。